文明富庶的寿光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制盐历史悠久下面这组青铜雕塑群,就真实再现了古代制盐的场景。制盐的历史可以分为煮盐,煎盐,熬盐,晒盐四个发展阶段。早在神农氏时代,此地为夙沙氏部落,该部落的首领夙沙氏用一个称为钵的容器灌满海水,放到火上煮。海水煮干后,钵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,这便是“煮海为盐”的先河。而夙沙氏则被称为盐宗,备受推崇。商周时期还是以“煮盐”为主,汉朝时期则改煮为煎,煎盐与煮盐的不同在于,煎盐要先淋卤、制卤,后用盘煎。煎盐所用的盘分为铜、铁两种。用这种方式制成的盐比较细碎,在当时被称为上品。明代年间又将煎盐改为熬盐,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掘井藏卤了。到清朝乾隆年间,制盐方式则演变成了“晒盐”,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。2008年在双王城水库内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古制盐遗址达39处,其中多个遗址内暴露出卤水井、盐田(坑池),还发现了制盐用的盔形器和专门为烧制盔形器而建的陶窑群。制盐遗存分布如此密集,规模如此之大,配套设施建设如此完备的考古发现,在全国都属首次。